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首因效应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改变了实验条件,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的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这些人念完第一段文字后就做一些无关的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他们。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人都会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对吉姆进行判断。阅读两种材料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近因影响越大。也就是说,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与首因效应相反,最后给人留下的信息也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因素在时间上的优势,它与首因效应在时间上相反,即反映了知觉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所用。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两个同学本来相处的很好,甲对乙关怀备至,可是却因为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效应的表现。
虽然第一印象很难改变,但首因效应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你以后的形象,近因效应对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年终考评时,单位对员工的鉴定都会因最近的表现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新近违反纪律或有过失的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会大打折扣,新近受到表彰的人或取得成绩的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会大大提高。
“压轴戏”是舞台演出安排在最后的最精彩的节目,整个舞台的演出都会因这最后一刻的精彩而变得辉煌起来,有画龙点睛般的效果,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会采用以下哪种说法?第一种是“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第二种是“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因此,在批评学生时,应讲究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此时,学生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但是都是为我好,很可能会认真地记住老师的话。如果用凶神恶煞般的结束语,可能只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然而,近因效应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一时一事评价人,要综合全面考虑,不能因为某人、某事的一次错误或一点缺陷而给予全盘否定。
与人交往时要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