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13:42:20
今日浏览:loading 总访问量:loading

心理效应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心理效应

08.破窗效应

发布时间:2017-09-01 11:01:45 阅读:506 来源:心理健康子站管理员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味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贫困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引擎盖和车窗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车的玻璃砸碎了。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车内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基于此项试验,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某个建筑物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也叫“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心的人心生贪念;在企业单位,在党政机关,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有一家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必须高度警觉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教育、细心教育,防微杜渐。如果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