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1951年,美国的基尔巴特对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其内容是对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看法,通过调查发现其看法颇为一致,但都存在着固定成见或印象。例如,他们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但因循守旧,保守。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乐观,但迷信无知、懒惰。日本人,聪明、勤奋、有进取心、机灵,但比较狡猾。西方一些国家对他国国民或有色人种的固定印象,往往包含种族主义的偏向。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固定印象与职业、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有关,成为各种固定印象形成的基础。例如,一般认为商人总是不大老实的,山东人总是直爽、能吃苦的,上海人是聪明灵活的,男学生独立性强,果断勇敢,女学生温顺、细心、依赖性强。提到知识分子,总是说他们有责任感、刻苦,勤劳,文质彬彬。谈到工人,总认为是身强力壮,性情豪爽。年轻人认为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的,而老年人往往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这一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大量存在,例如,曾经有位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期末考试成绩特别突出,公布成绩后,班主任却说:“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这就是由于班主任平时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和老眼光去评价学生。这样很容易造成偏见,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有损于班主任的形象。
《吕氏春秋》中有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楚国有一个人过江,船行驶的途中把剑掉到了江里,他立即在船身剑落水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克服刻板效应给我们带来的认知偏见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