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位小女孩:“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女孩高兴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可爱的孩子!”主持人鼓励她,然后话锋一转,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了太平洋上空,飞机上的所有发动机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女孩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打开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不禁笑了起来,有的人笑小女孩的回答很幼稚,有的人笑这个小女孩有点“坏”。主持人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看她是不是个小坏蛋。不料,这个孩子竟然哭了起来,于是主持人问她:“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因为,我要跳下去拿燃料。”小女孩一边哭一边说。刹那间,所有观众脸上的笑容立刻凝固了。
在没有听到小女孩的解释时,你是否也在嘲笑她的幼稚或者狡猾呢?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的心理错误。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个性、情绪、观念、好恶,“投射”给别人,认为别人也具有和自己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同投射: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认为某些知识点十分简单,不用多讲,但是在学生看来却很难理解。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把自我和对象混为一谈。
第二种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第三种是情感投射: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人心如面,各不相同”,我们要克服投射效应的弊端,不要轻易地以己度人。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替别人思考,注意真诚沟通,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