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儒士,至孝至仁,他的母亲对儿子极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外一个曾参杀了人,有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其母不信。过了一会,又跑来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其母将信将疑。又有第三个跑过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了。话音未落,曾母已经翻过墙逃难去了。
曾母为什么最终会相信儿子杀人了呢?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集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们在社会群体中不加分析的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1951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从众问题的实验,实验的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同左边卡片上的等长。
在实验中,充当被试的7个大学生,其中有6个是实验人员的助手,也就是“托”。实验人员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需要被试辨别左边图中线段与右边三条中的哪条一样长。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但是,当“托”纷纷故意做出错误判断时,参加实验的人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有33%的实验,真被试都屈从于6个假被试的错误判断,表现出从众的现象。
试验后,实验者访问了发生从众行为的那些人,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有个始终表现出从众行为的人说: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也就怎样讲,有几次我感觉是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讲。有的人则说:开始我坚持,后来看着大家都讲的与我不一样,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所以也就随大流了。
由此看来,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群体压力。当个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而个体又不愿意受到孤立,当个体的行为与别人一致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很多人都采取与群体内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的现象。即使在问题情境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个人仍可能会因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
有一次,某高校举办一个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学生后,化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试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密封的瓶塞,让透明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一位在物资短缺年代养成排队过敏的人撰文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一则笑话: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如龙,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盲目从众闹的笑话。
从众行为应用在教育领域,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比如,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给一些同学带来正面的群体压力,图书馆和教室里还具有环境从众的作用。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性质,同学们去了之后看到大家都在发奋苦读,就会身不由己的投入到集体学习的行列中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善于防止从众心理所产生的负作用。例如:网络成瘾、考试作弊等问题,最好能够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不要使之成为其他同学的盲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