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王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现在是一名二年级的在校研究生。
小王的父母亲老实巴交,在村里常常受人欺负。他们对小王一直严格要求,希望儿子将来出人头地,能够过上不受苦受累受气的生活的,为家人争光。看到父母辛苦劳作。省吃俭用,还被人欺负,小王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打击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人。因此小时候的小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偶尔帮家人干干农活,很少和小朋友们玩,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
小王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全家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到了大学后,小王才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学习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善言谈与交往的他和同学、室友关系冷淡,而小王常常猜疑室友合伙欺负他。到了后来,他谁也不理,只是一门心思学习。大四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小王被保送为本校的免试研究生。
研究生阶段,小王和实验室的同学搞不好关系,又怀疑导师偏心,自己想做的专业方向又不知从何下手,无法安心学习。他找导师和同学理论,大家都无法理解他,觉得他是无理取闹,而他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在团队中的学习。
小王该怎么办呢?
【分析】案例中小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小王的人际关系陷入了困境或死胡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小王自身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就像绊脚石一样,堵住了了小王和他人正常交往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自卑。贫困的家庭、父母的严格要求、摆脱受苦受累受气生活的决心……客观上的贫困和主观上过强的自尊心导致了小王的自卑心理。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和自卑,更加刻苦、一门心思地学习是他唯一的选择,退缩和离群的他也因此一步步陷入了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越是回避交往,心理上就越是容易产生被他人遗弃的感觉,从而越来越自卑、越来越畏惧交往。
◎孤僻。小王从小就很少和小朋友玩,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长期以来的少交往惯孤独使得他对交往缺乏兴趣,不善言谈的他更不知如何去接近他人,与别人缺乏心灵上的沟通。进入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后和同学搞不好关系、室友关系冷淡也就见怪不怪了。
◎猜疑。大学期间,小王常常猜疑室友合伙欺负他;读研时又怀疑导师偏心,他总是敏感多疑,抱着以邻为壑的态度无中生有、无端地猜测判断,完全处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理防御小圈子里。当然,他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很难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
◎嫉妒。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的小王到了大学后发现汇聚的都是佼佼者,竞争更加激烈,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油然而生。研究生阶段,当自己在专业上止步徘徊,意识到别人会强过自己、自己的竞争将处于劣势时,小王不是把他人的成绩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而是当成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不服气、嫉恨同学的不满情绪一览无余,继而找导师和同学理论,想通过行为来压制、阻止别人的成功。
◎逆反。交往受挫、同学关系紧张的小王到了后来是谁也不理,或者是无理取闹,以致于大家都无法理解他,他是用抗拒、反对别人的形式来逃避着压力,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面子。逆反心理的作祟使得他很难与别人合作共事,也就无法正确处理好在团队中的学习了。
小王唯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专业的干预,他才能越过心中的阴霾、走出困境,重新融入到人际交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