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13:15:10
今日浏览:loading 总访问量:loading

心理效应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心理效应

03.晕轮效应

发布时间:2017-09-01 11:06:31 阅读:804 来源:心理健康子站管理员

  俄国文豪普希金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不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豪华的晚宴、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说,普希金是吃了晕轮效应的大苦头。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这一现象被形象的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为被试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并告知学生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其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情况时,除了将“热情”换成“冷漠”之外,其他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情。两种介绍造成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影响到了学生对代课老师的整体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知觉的整体性特征有关。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比如酸甜的味道,光滑的触感、清香的气味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方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

二是表面性

晕轮效应多产生于对某个人了解不深入的感、知觉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关注外在特征,把一些个性品质与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

三是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影响到与此人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比较差,那么往往也会被教师认为智力水平、道德品质等都比较差,一无是处。

作为教师和学生,应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避免晕轮效应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