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12:29:59
今日浏览:loading 总访问量:loading

心理效应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心理效应

10.心理定势

发布时间:2017-09-01 10:59:02 阅读:754 来源:心理健康子站管理员


 

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吗?相信很多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可是,在有些条件下,我们的知识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甚至会让我们走入思维误区,无法解决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下面请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让他的助手——一位数学系的高才生测量一个梨形的玻璃器皿的容积。他吩咐完了以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过了很长时间,这位助手也没有告诉他结果如何,爱迪生觉得很奇怪,过来一看,助手还在忙活:他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这个器皿的长宽高等反复测量,还在纸上画了许多图,写满了高等数学中计算用的各种公式。但由于这个玻璃器皿的形状太奇怪,所以他忙活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计算出它的容积。爱迪生见此情形,笑着拿起那个玻璃器皿,把它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量杯中,告诉助手:看看它的刻度,那就是这个器皿的容积。

爱迪生的助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这是心理学中一种被称为“心理定势”的现象在作怪。由于这位助手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所以接受任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高等数学中各种高深的数学公式,却想不到连小学生都会用的简单测量方法。

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的,他们采用了“心向”这个术语,认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习惯效应”。

为了考察这一奇妙地心理现象,心理学家陆钦斯(Luchins)在1942年进行了水罐实验。实验要求被试用A、B、C三个不同容量的水罐作为量具,量出给定目标值的水。一共八道题目,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做出来,但是后三道题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做。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1题做到第8题,另一组只做后面三道,结果表明:第一组大多用了同样的方法来解这8道题,对于后3道没有用简便方法,而第二组则全部用了简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先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强化后,容易导致盲目使用的倾向,甚至可能忽视了更简单的方法。

心理定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上两个无关的神经中枢之间会形成暂时的联系,产生直觉思维,当客观事物反复作用于大脑,就会在反射过程中逐步产生一种心理定势的倾向。下面有三幅图片,请先看上面一副,然后看中间一副,你看见了什么? 现在请看下面这幅,再看中间这副,你又看见了什么?很明显,我们对于中间这副图片的理解,受到了前面图片的影响。

心理定势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它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当环境、条件不变时,心里定势能起促进作用,可使认知过程更加简捷、迅速,使人们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快速而准确的解决问题。但是当情境发生变化以后,它就会起阻碍作用,妨碍人正常的发挥和采取新方法解决问题,影响心里活动的加工效率。

因此,心理定势具有双效性,凡是对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起促进作用的,我们称之为心理定势的正效应,反之,即为心理定势的负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分析问题的性质,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心理定势,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速度,令一方面要突破心理定势的局限,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思考问题时沿着不同的思维路径、不同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关系出发思考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