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国开分部办学评估!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22:37:29

创优大家谈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创优大家谈

【同向同行】李炎:拓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0-11-13 10:23:28 阅读:5245 来源:教务处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育人目标,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选择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具体包括: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1.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发挥高校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和担当,研究确定本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推进课程思政教材选定、大纲制定、培养方案及政治标准等环节,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部署,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

2.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引导各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研讨、督导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些职能部门涉及教务处、宣传部、财资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各院系党总支书记等,高校应认真核验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负责、高效运转、灵动协同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

3.利用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激励机制应遵循政治方向正确、育人自育兼顾、“思政”“专业”相长、自评他评结合等原则,兼顾过程和结果但重在过程,通过组织教师课程思政比赛、师资培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二)融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确保教学内容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用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让学生融入课堂,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以此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

2.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嵌入思政元素。注重课程开发,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深入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3.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应具备恰当的话语方式、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接受和信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推进课程思政最理想的境界是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育。

(三)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1.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研究确定教师的培训培养,注重利用多种培训培养机会,促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把教师主导者地位和自觉的育人意识相统一,以适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目标指向要求。

2.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

第一,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开展“思政”与“专业”“基因式”融合,产生二者相长的良好局面:“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

第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有针对性选派专业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注重教学设计能力、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交叉运用等能力的提升,助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开展,使专业课教师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能手”。

3. 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其他类型教师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与合作,组建起一支或几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性互动,保障课程之间统一发展,统筹推进育德与育才同时进行。

(四)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评价的原则。评价要更注重过程而不是唯结果,更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在评价中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即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形成“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课程思政评价原则。

2.评价的标准。以授课对象的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以此作为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依据。

3.评价的主体。研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发展格局,如学生本人、班级综合测评小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体现课程思政评价的民主性,具体在实践中的表现既可以是高校课程思政管理主体展开的“自上而下”的评估,也可以是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自下而上”的评估。此外,还可邀请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专业性评估,多举措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提升。

4.评价的运用。评价的关键环节就是结果的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评价结果的运用在意义上要远大于评价结果自身。有效运用评价结果,进行制度设计,依据教学评价结果,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用于改进课程设计、评价标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等方面。(李炎:淮南分校教学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