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国开分部办学评估!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17:16:36

创优大家谈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创优大家谈

“互联网+”时代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09 05:00:59 阅读:2734 来源:教务处

(交流材料来源:文法与教育学院张飞)


2016年,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互联网+”十三个领域的行动方案。其中在“互联网+”教育行动中,明确提出要“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推动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加强校际合作,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因此,加快开发微学习资源是顺应“互联网+”教育行动的有力举措。

 一、 微学习是什么?

  微学习概念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提出。林德纳从学习内容、学习媒体以及学习生态的角度,将微学习界定为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学习。微学习的概念提出之后,立即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西奥·哈格强调了微学习的“微”之含义,认为微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布鲁克强调了微学习的便捷性,认为微学习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完成。西尔维亚·加布里埃认为,微学习的实施得益于小块学习内容的开发和日臻完善的通讯技术,从而使学习者在特定场合(如休息时或在途中)轻松获取学习内容。

在国内,祝智庭等认为,微学习通过学习组块实现,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学习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微学习过程会让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轻快的、娱乐性的体验。徐福荫认为,微学习是用微型媒体承载微型学习内容的学习。吴军其等认为微学习“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和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活动”。

在上述界定中,研究者描述并界定了微学习的不同侧面。Lindner和徐福荫强调了承载微学习的媒体特征,Theo Hug从活动的角度阐释微学习,Silvia Gabriellie和祝智庭不仅强调了微学习内容中知识含量的“微、小”,同时还强调了微学习为学习者带来的全新学习体验,Bruck的定义更着重微学习的知识结构属性。

此外,从2005-2017年,国际上召开了八届微学习国际会议,针对微学习的许多主题进行了研讨,对微学习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际会议的主题来看,微学习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最初着重于微学习基本内涵的探讨,然后是对于微学习引发的学习变革的分析,再到新近对于微学习策略、结果及效率的关注。这种关注重心的变化反映了微学习与学习者日益增强的联系,是人类近年来学习形式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中的微学习是一种面向全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它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通过微内容、微时间、微过程、微媒介、微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选择、获取、加工并利用各种微小的学习内容组块满足学习需求,同时学习者也能够与辅导者或其他学习者以多种方式互动和交流。

 二、 微学习资源内涵及分

微学习的主体是微内容和微媒体。微内容是在微媒体的载体之上构成的微学习资源,微媒体是可以传送微内容的一切载体,如微博、微信等。根据学习资源的内涵,微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微型学习的过程中,能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具有微、小、短时性等独特的特征。微学习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学习资源类型,不同的是它们是“微”型的。

1.文字:微学习资源中的文字字数上限为600个字符,与冗长的学术报告和 140个字符的微博相比,它可以将一个微现象简单明了的表述出来,具有短小、精炼、易懂的特点,可以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

2.图像:图像资源形象、直观,与其他资源相比更加有说服力。微学习资源图像素材的格式包含jpg、jpeg、bmp、png、jif等,大小一般不超过2MB,体现了资源微型化的思想理念。

3.音频: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音频素材的格式包括 mp3、wma、wav等,大小不超过5MB,长度不超过60s,它方便了学习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

4.视频:视频是最直观的微学习资源。常规的微视频格式有rmvb、avi、mp4、wmv等,大小控制在20MB以内,短小的微视频在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时可能会产生比常规的大视频更大的冲击力。

总的来看,国外微学习的研究比我国起步早,理论、技术、设计以及应用研究较之于国内更加成熟。

首先,国外在微学习的理论探索上较之于国内更具体系化。微学习专家对微学习的界定、特征、微内容、微环境、微媒体等微学习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不过,国际领域的微学习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各种理论基础在微学习设计及评价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也不够充分。

其次,国外微学习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如Hug从时间、内容、课程、形式、过程、媒介、学习类型7个维度建立了微型学习框架,并且提出了整合式微型学习(IML)方式,Lindner等在微学习设计方面提出了简洁性、开放性、行为驱动等标准,目前均已成为微学习设计领域的重要基准。国际范围的微学习应用技术也较为成熟,主要呈现出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趋势。但是,在诸如微学习评价、微学习关键技术突破等问题上,国外研究者仍缺乏深入研究。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见,微学习研究目前呈现出理论探讨先行、应用研究起步、研究体系逐步形成的态势。微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初期的涵义界定和特征描述阶段,逐渐过渡到设计理论、开发框架等更深入的层面。微学习的实践应用正在多个教育层次和领域中丰富起来,应用案例的积累和分享是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微学习的研究体系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待充实和完备,诸如微学习的教学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设计与评价模式、规模应用与反馈等,都是亟待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目标首先旨在描绘“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学习模式的新型特点,聚焦新媒体学习变革中兴起的微学习的概念内涵,并厘清其属性特征;在分析微学习中学习者认识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微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点和核心设计原则;总结探寻微学习资源的表征形式及资源建设技术路线方案等相关问题;并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探索微学习的应用案例。

(二)研究过程

1、前期启动阶段

(1)主要目标:组建微学习资源工作团队,商讨微学习资源制作及实施方案。

(2)技术手段:听取专家报告,召开研讨会,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资料。

(3)具体步骤:

①组建微学习资源工作团队,采取研究型和实践型合一的形式,即各类人员都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承担任务,只是分工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先前学习研究人员、学科专家、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责任教师、专业教师。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团队成员为完成目标,组建不同的小组,分工合作。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责任教师和分校教师承担协调作用。

②制定微学习资源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人员分工。由教学管理人员或专业责任教师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制定。

2、项目实施阶段

(1)主要目标:对微学习资源进行详细分析分解,最后选择一门课程作为实验。

(2)技术手段:召开专家咨询会、学生座谈会,通过个别访谈、集体讨论、重点咨询等方式征集意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资料。

(3)人员分工和工作职责:

专家团队(包括学科专家、行业专家)职责:

(1)确定微学习资源的具体内容,团队成员达成一致和共识;

(2)根据微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内容细分及按照制作要求逐一分配任务;

(3)根据转换规则,赋予学分;

指导教师团队(包括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职责:

(1)对学习者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

(2)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描述,完成必要的任务;

(3)组织召开专家工作会议和学习者培训会,积极地听取专家和学习者的意见,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沟通,提供恰当的反馈。

(4)给予学习者以支持并提供有关咨询、建议。

学习者任务:

(1)参与培训接受指导,细致、全面描述学习成果;

(2)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完成任务情况与指导老师进行讨论,接受教师指导。

3、成果推广阶段

    撰写项目实施报告, 项目成果在安徽电大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国开学习网等平台试行。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微学习资源系统性不足

微学习以“微内容”作为重要特点,其学习内容通常以一个单一的知识点或主题为核心。与此相对应,微学习资源也主要以片断的、单一的知识点为主题,将知识化整为零。在将系统知识分解为零散部分并转化为微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开发出现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对于某一门课程的微学习资源系统性不足。开放大学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由众多的知识点构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只是选择了某一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个别知识点而开发,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知识点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就导致目前的微学习资源并不能系统地呈现某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其二是微学习资源应用的系统性不足。近几年高等教育把开发微学习资源当作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开放大学,都在微学习资源开发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和互通机制,微学习资源没有能够形成系统性的整合与推荐,已经开发出来的微学习资源尚未能形成一个资源整体,既对学习者充分使用微学习资源形成阻碍,又造成微学习资源的重复开发及浪费。

(二)微学习资源的重建设轻应用

重建设轻应用是开放大学以往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学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课程的学习资源,但是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大量的学习资源闲置在学习平台中,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的助学效益。这种情况目前在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方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单纯的微学习资源数量观驱使。近几年开放大学对微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有点类似拓荒的性质,着眼于先解决“无”的问题和备好学习平台里微学习资源的货,而对于这些微学习资源在平台中到底被学习者使用了多少,成效如何,目前似乎还关注得较少。其二是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之间的脱节。目前的微学习资源开发仍然偏重于教材内容取向,以呈现教材内容为主,受到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较大影响,而对于学习资源如何与学习支持服务之间有效协作和整合却关注较少,结果造成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之间缺乏统一的设计和系统性开发

(三)微学习资源与开放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从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开放大学既要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又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诸多的微学习资源更像是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与学历继续教育之间尚未建立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近几年开发的微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开放教育之间仍然是两张皮,开放教育以传统教学资源为主的特点没有改变,内容陈旧、一次开发多年不变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改观,微学习并未能在传统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静水中激起多少涟漪。X省广播电视大学虽然在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之中增加了微学习资源,但是由于受制于课程管理权限,这些微学习资源主要应用于X省广播电视大学的省开课程,而较少应用于国家开放大学掌握管理权的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加之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庞大,原来学习资源的欠账较多,所以近几年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努力并没有完全扭转开放教育课程(尤其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的统设必修课程)忽视微学习资源的局面。

五、思考与建议

(一)处理好微与整的关系

尽管微学习资源是短小精炼的、颗粒化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资源,但从学科的角度而言,微学习资源总是从属于某一个学科或交叉学科,单纯独立的微学习资源几乎是不存在的,单个的微学习资源总是与其他的微学习资源、知识存在关联。所以,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处理好“微”与“整”的关系。

一是微学习资源申报过程中对微学习资源选题的总体控制。微学习资源选题应该是在一个学科范围内,从属于某一知识模块或技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系列微学习资源,应该避免微学习资源的过度分散与零碎,实现微学习资源的

系列化,使微学习资源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为微学习资源后续的体系化整合打好基础。

二是微学习资源开发过程中开发模式的相对统一。由于微学习资源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通常每个开发者只能承担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思路、风格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因设计思路、技术路线等不一致而导致的外在形象上的差异,为微学习资源后续整合造成障碍。在微学习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开发者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同一个课程,或者同一个模块(专题)的微学习资源,应该有统一的设计思路、统一的模板、统一的制作流程或技术手段。

三是通过知识地图展现,通过语义实现关联与聚合。微学习资源平台应该对所有的微学习资源从学科门类的角度进行初步分类,再从课程模块的角度进行再分类,从而形成知识地图,实现对微学习资源的初步整合。同时利用语义关联技

术来表征不同的微学习资源之间存在的知识逻辑关系,使得多个微学习资源可共同构成或重构知识体系,不同的微学习资源根据一定的知识主题进行聚合,形成更大的知识单元,从而实现微学习资源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整。

 (二)加强微学习资源整合

受教育技术变革的影响及自身社会功能的转变,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模式和思路也一直在变革,基本上属于补充式的资源建设模式。近几年微学习资源的开发虽然得到大力推进,资源的形式在不断更新,资源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微学习资源各自分散,定位不清,缺乏整体设计,没有发挥最大作用。鉴于此,开放大学的微学习资源应该加强整合。

一是以新资源替代旧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开放大学在线学习平台里已经积淀了一批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但是有些资源已经内容上显得陈旧、形式上显得落后。开放大学应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现有的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微学习资源替代那些陈旧过时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是做好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微学习资源的融和。开放大学兼具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能和开放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职能,而这两项职能的发挥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支撑。目前,开放大学专门针对非学历教育开发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微学习资源。但是目前的微学习资源与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开放大学的微学习资源建设,应该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导下,尽可能从实用、技能的角度建设,既增加相对独立性又强调微学习资源之间的系统性与关联性。

(三)强化微学习资源应用

微学习资源仅承载单个知识点,属于零散的知识碎片,如果不合理组织,学习者容易在学习资源中迷航,最终导致一个个微学习资源变成为分散的知识孤岛,难以适应知识系统性传递的需求。因此,从学习者应用的视角来看,设置合理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引导以支持持续性自主学习,将是微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供运用的工具。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过中心主题、主干、分支等类似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图,使具有潜在联系的知识转化为清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开放大学可以基于思维导图来整合微学习资源,把微学习资源通过一个个分支连接起来,使各个微学习资源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四)促进微学习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技术与教学的表层融合,表现为运用技术改变教学活动的某些因素,尤其是改变教学媒体、手段等。其二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表现为技术推动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产生深层次的变革,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重构,形成新的教学文化。简言之,深度融合追求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表层融合不以结构性变革为目的。技术与教学的表层融合相对容易,而深度融合却比较困难。近几年,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的部分课程中引入了微学习资源,这其实还停留在技术与教学表层融合的层次上。

微学习资源的使用应该将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微学习资源在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中的应用。如前所述,目前微学习资源主要应用于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领域,学历教育的部分课程虽然引入了部分微学习资源,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学历教育以在线学习平台里的传统学习资源为主的现状。所以,当前应该大力推进微学习资源在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课程中的使用,改变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的面貌,以更好地适应微学习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二是推进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整体变革。在微学习资源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构建与微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形式等开放大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习环境进行相应改造以实现动态进化,进而形成与微学习相符合的开放大学教学文化,实现微学习时代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整体重构和变革。虽然这一变革难度很大,但是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