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国开分部办学评估!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07:50:12

创优大家谈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创优大家谈

【质量观】吴文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发布时间:2019-09-11 11:03:19 阅读:900 来源:教务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电大作为成人高校,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呢?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改变各类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各类课程改造成思政课,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元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学生明是非、辩善恶、析美丑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发挥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教务部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引领性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教务部门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应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做到强化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组织、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课程资源建设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思政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应设置“思政效果”的观测点。

2、组建优质师资队伍,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因而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关键。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要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责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日常政治理论学习等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学校可以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形成系统合力,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学校要善于借力,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等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形成特聘教师巡讲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3、优化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课程则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引,教师在教学各环节需深刻反思:知识传授是否明晰?能力提升是否落实?育德功能是否实现?在反思中改进,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构建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党委书记应起到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但仅有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教学学院和分校。“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也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而且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并不局限于某些个别专业、个别课程,因此,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各教学学院、分校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各教学学院、分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保障教学质量等方面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也应成为各教学学院、分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吴文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