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建校40周年专题!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00:35:33

我与电大40年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我与电大40年

刘学文:感恩电大四十载

发布时间:2019-07-12 04:45:25 阅读:6429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合署)

1978年12月18日,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高效筹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日,标志着打破常规、从无到有、充满创新精神的广播电视大学横空出世。一所经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批示创办的新型大学诞生。

 

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大事件,其实充满必然的联系,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改革开放选择了电大。1976年10月“文革”十年浩劫结束后,国家满目疮痍。当时,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科技、文化一片凋零。整整一代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高考恢复后,但由于高校太少,条件不够,招生规模受到极大限制,数以千万计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这是一种历史无奈,也是一种历史矛盾。但这些无奈和矛盾不解决,中国的人才问题、经济建设问题、科学发展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问题。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加快速度培养各种类专门人才。1977年10月19日, 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时,认为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接受教育。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个现代化手段就是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神速,进入快车道。建校4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岗位上工作,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我个人深受电大教育,在这里我要感谢电大、感恩电大。我是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当时,由于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层次不够,在工作中深感专业素养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急需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满足工作需要。电大灵活的办学模式给许多像我这样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电大学生都是在职进行学习的,有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要求。有很多同学已经有了家庭,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在工作的同时进行学习是一种挑战。要兼顾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实属不易。电大发展到此时,历经电大人的不懈努力,教学手段不再是局限于收听电大课程加上受制于条件的有限的几次面授。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文字教材、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电大办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我们学生带来慢慢干货,为我们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可以灵活多样的学习。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利用互联网推进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电大为基础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建设“互联网+大学”模式。办学能力、教学手段又有大踏步的进步。有鉴于此,2018年我又报考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学习。与以前相比,感觉现在学习条件大不一样,多媒体、视频互动、网上考核、各种资料应有尽有,只要你肯学就有收获。

 

非常感谢电大给我带来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成长为一个的对社会也有的人,在单位更有能力胜任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育强则国家强。40年披荆斩棘,40年风雨兼程,电大人艰苦奋斗、开放办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电大必将成为终身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最后,衷心祝福我们的电大,越办越好,再创辉煌。(作者系安庆市花凉亭灌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安庆分校2018春土木工程本科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