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建校40周年专题!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13:17:49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校友风采

李东:“中国好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发布时间:2019-06-10 05:46:43 阅读:3705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合署)

李东生活照.jpg

李东,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2011秋本科法学班学生,蚌埠市第五届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蚌埠市肢残人协会主席、蚌埠市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兼职副主任、蚌埠市工商业联合会常委。


追梦路上,自强不息


 李东出生在蚌埠市郊区,出生七个月的他便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落下了左腿残疾。中专毕业后,因身体残疾,待业在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到一家贸易公司工作。1997年公司改制,李东接到了下岗通知书,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谋划生存之道,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主创业:摆书摊,跑广告,裱字画,作自由撰稿人,他还同时担任了六所大中专院校特聘外语教师。1998年初,李东利用工作之余所学的外语知识,开办了“李东外语研究培训中心”。由于他采取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灵活多样、重在实用”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大批的学员。十几年中,他培训学员3000多名,其中有上百名学员已去1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深造,有的学员经过培训后顺利通过了各类外语考试,有的学员还被应聘到外资企业工作。创业初见成效,事业入佳境。1998年,李东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命名为“安徽省十大青年兴业领头人”。


追梦路上,爱心相伴


 “作为一名残疾人,我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关心和呵护,我也要努力回报社会。”1998年,李东开通了全国第一条“振兴中华下岗青工读书热线”,无偿地为下岗青工和残疾人寻求再就业之路。2005年,李东创建了蚌埠市第一家私人图书馆,他把自己拥有近万卷藏书的书房改成“私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无偿地为本市各界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提供查询、借阅服务。2008年,李东全票当选蚌埠市第五届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和蚌埠市肢残人协会主席,这为他更好地服务于残疾人朋友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李东聘请了两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义务对有需求的残疾人常年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聘请一位专业律师为蚌埠市肢残人协会常年法律顾问,无偿为全市肢残人维权服务,他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教授别开生面的“中国手语”课,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中的优秀人物,无偿捐赠各类图书等。


此外,作为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和工商联常委,李东始终把民生问题看作自己的使命。多年来,李东撰写了各类社情民意提案50多件,他连续三次被市政协评为“反映社情民意先进个人”,荣获市政协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被评为“蚌埠市第十二届优秀政协委员”。


追梦路上,学习不辍


2011年,事业有成的李东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踏进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校门,成为法学本科班的一名学生。他深知,梦想的实现,必须要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支持;他坚信,用知识可以驱逐心灵中的黑暗,用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知识可以创造美好人生。在电大,他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安排时间,在每天工作8小时的基础上,晚上再挤出2个小时学习电大知识,周末总用一天的知识用来巩固所学重点,真正做到知识天天清,周周清。自觉克服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李东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实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学习过程中,李东还充分利用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电大在线平台、网络课件、参与网上答疑、BBS讨论等多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积极获取有关课程的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学习小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及其他集体活动,在与学习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学习过程中他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李东坦言,电大的充电学习,使他的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中,他灵活地运用在电大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梦想。李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俨然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追梦路上,李东一直在奋力前行! 


所获荣誉:中央文明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中国好人”和“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共青团安徽省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厅、省总工会、省残联分别授予“安徽省十大青年兴业领头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再就业带头人”、“安徽省读书自学成才者”、“安徽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中共蚌埠市委、市政府授予“蚌埠市十大杰出青年”和“蚌埠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媒体关注:李东同学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乐善好施的先进事迹多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反响,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台、广东卫视台、广州电视台、蚌埠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羊城晚报》、《团结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江淮文史》、南京《莫愁》和长沙《时代邮刊》杂志等全国五十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