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开放大学 - 文法与教育学院!今天是:2024年05月02日 23:36:22
今日浏览:loading 总访问量:loading

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 > 本站首页 > 快速导航

英语构式“THERE-BE”新探

发布时间:2018-12-05 09:35:37 阅读:1492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公共基础部

英语构式“THERE-BE”新探

诸允孟 语言文化研究 


一 引言

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结构,构式there-be在英语语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因其特性复杂,如主语及后接NP的非限定性等问题,使得这一常见而又特殊的构式成了国内外语言研究者争论与关注的一大焦点。

在语言学研究史上,描写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等都曾对该构式加以深入探讨。描写语言学致力于归纳与总结该构式的特点、功能与分类;转换生成语法侧重从语言结构内部寻求该构式的成因,但对一些不符合句法规则的现象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功能语言学尝试从一些非语言的外部因素(如交际与语篇等)角度,探讨构式的功能与存在理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该构式称为存在小句,是及物性系统网络中的六个过程之一,即存在过程;认知语言学偏向依据象似性原则(iconicity)、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图形-背景原理(figure-ground)及原型范畴论(theory of prototype category)等层面来探究之。由于侧重角度不同,一些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解释,又重新陷入句法结构与语义分析的怪圈。本文主要依据Mira Ariel提出的信息可及性理论,重新审视there-be构式,从语用方面对其做出新的解读。

 

二 前人成果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there-be构式,有的从非语言的外部因素入手,如从语用学视角对其加以解释。Langacker(2001)以图形-背景关系论(theoryof figure-ground relation)对其加以认知分析,认为英语中的TtFG[1]结构体现的是一种呈现框架,作用在于引出新的实体,即图形,如下句所示:There was a lion in the clearing. Its mane was long and tangled. 张克定(2007)也认为there-be构式是一种TtFG结构,在此结构中there本身不具备实质的词汇意义,只是一个起触发作用的语法填充词,用以引出重要信息。张曲(2010)认为句式“there + VP + NP + 地点状语”遵循了顺序相似性原则,即思维顺序对应于语符顺序,该构式中的there表示一个抽象方位,或一种心理空间,而具体的存在地点是由地点状语来表示,作者进而认为由“地点状语+ VP + NP”向there-be构式的发展,实质是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且there-be构式的语法化降低了其相似性,使其抽象性更强。曾跃都(2013)认为there-be构式起到唤起语用焦点作用只是其内在功能,但如“There is afunctional-typological pattern to the lexical-grammatical distinction.”类型的例句则是偏离there-be原型结构的扩展例,其中该构式只是话题的标记性结构。

还有一些研究侧重对该构式本身及语义方面的探讨。任群(2013)认为there-be是存在结构,其中的NP包含着新信息,根据句末焦点原则需要位于尾端;而介词短语由于较长、较重,依据尾重原则也需要置于末尾。因此,就需要there作为一个旧信息放于句首。从语义角度看,there指代抽象的地点或心理空间,there be表示某事或某物的存在或发生,在语篇中是参与者共有的心理体验。因此,存在句的主要语篇功能是引出新信息,也就是NP。

根据原型理论,存在句既有典型结构,也有很多非典型结构。贾增艳(2011)认为英语中的there-be结构有两种主要功能:标明地点和指称存在。指称存在的there-be构式既可以表示事物的存在,组成一个“存在谓语句”,又可表示动作的存在,组成一个“动作谓语句”。徐红迎(2010)认为,there-be构式的出现是句法结构的需要,理由是像“A soldier standing with his girl in the shadow of one of the stonebuttresses ahead of us was there”这样的句子对英语本族语者来说,显得很不自然,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如果把较长、较复杂的主语移到末尾形成there-be构式,即“There was a soldier standingwith his girl in the shadow of one of the stone buttresses ahead of us.”对英语本族语者来说就自然多了。

 

三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前述可见,虽然诸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英语there-be构式,就该构式具有的相关本质性问题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有关的争论仍在进行中,尚有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如最基本的句法属性,甚至有些问题至今仍无人问津。有关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六点:

(1)最本质的问题是there-be构式的生成机制。只有看清该构式的真正语用功能,我们才能对如下例句中的问题做出满意的解答:

A. a. There is abook on the table. [2]

b. A book is on thetable.

B. a. The book ison the table.

           b. There is the book on the table.

如果there be 构式只是表示存在的句式,为何A例b句就不恰当呢?相反,为何B例a句才是正确的表达呢?

(2)假如there-be构式的功能是充当语用标记,那么它是否也经历了相应的语法化过程?人们选择there-be构式作为语用标记的理据是什么?

(3)从语义角度看,there-be构式可视为存在句,因为be动词表示存在,there充当地点状语,且在语境合适的情况下,be动词可被live, stand, lie, appear等动词替换。但是,这一看法无法对下面几种用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C.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he is guilty of murder.    

D.There is a doubt in my mind.

E.There were eight students going to visit the Summer Palace yesterday morning.

可见,C例与D例中的there并非充当地点状语,而E例中的be动词也并非表示存在。

(4)假如there-be构式是倒装句式,那么该如何解释下面F例?若改写为A bicycle is there there,显然将there放在句末是不恰当的,也是不自然的。

F.There is a bicycle there.

(5)对there是否是该构式的主语问题,不同的解释间相互矛盾,甚至使用同一理论分析there-be构式也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譬如,有学者坚持认为there同it一样,都充当形式主语,但因存在如下4组例句中的漏洞,这一观点也就难以成立了:

G.a. It was he who went to thepark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b. It was they whowent to the park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H.a. There is a monkey in thetree.

b. There are somegirl student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sports ground.

I.a. There is a small villageat the foot of the hill, isn’t there?

         b. There is a small village at the foot ofthe hill, isn’t it?

J.a. There are many animals inthe zoo, aren’t there?

b. There are manyanimals in the zoo, aren’t they?

G例表明it作形式主语时,其后be动词没有单复数变化,但H例表明there后面的be动词有单复数变化,说明两者并不相同。既然NP是there-be构式的主语,为何I例b句与J例b句反而是错误的表达呢?

(6)下面一组例句更具挑战性,为何说话人能用两种不同的结构表达同一命题?

K.a. There have been many suchconstructions built in the Bay area since the Golden Gate Bridge was completedin 1937.

b. Many suchconstruction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Bay area since the Golden Gate Bridge wascompleted in 1937.

 

四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截至目前,研究者对话语活动中的信息传递与接收达成了如下共识:因为人们对已知信息的熟悉程度最高,故已知信息最容易传递与接收;相反,因为新信息对听话人来说是未知信息,故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难度最大。信息可及度(degree of accessibility)是指听话人(addressee)对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难易程度,且这一程度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故而,新信息的可及度最低,已知信息的可及度最高,如下所示:

Low Accessibility(new information) > Mid Accessibility  >High Accessibility (givenness)

MiraAriel (1988) 认为,在日常话语活动中,指称语的使用相当普遍,且具有跨语言共性。为了确保听话人成功地理解和提取信息,说话人恰当地使用指称语来对所要传递的信息加以编码。相对于客观世界实体来说,所有表示名称的语言符号本身都是指称成分。由此看来,指称语实质上充当了说话人编码与听话人解码的指南。Ariel通过对大量语料中的指称语与信息可及度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theory of degree of accessibility marker),具体内涵如下例所示:

Joan Smith, the president > Joan Smith > The president > Smith > Joan > That/thishat

                 Low Accessibility markers

we bought last year> That hat > This hat > That > This > SHE > herself> Ø[3]

      Mid Accessibility markers           High Accessibility markers

   

用汉语诠释之,该理论内涵可写作如下:

全名 + 描述语 > 全名> 描述语> 姓 > 名 > 远指/近指词 + 名词 + 限定成

           低可及度标记

分 > 远指词 + 名词> 近指词 + 名词 远指代词 > 近指代词 > 重读代词 >

         中等可及度标记                                 高可及度标记

反身代词 > Ø(空位或手势或省略等)

 

如上所示,信息可及度越低,语标(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所要包含的词汇信息量就越多;与此相反,信息可及度越高,语标所要负载的词汇信息就越少。与信息可及度由低到高这一等级序列相对应,供说话人选择的可及度标记的词汇信息量,由多到少也形成一个等级序列,即最左侧的“全名 + 描述语”的词汇信息量最大,逐渐减少至最右侧的信息量为零的“空位”。例如,当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时,有如下两种编码方式:

A.a. That woman over there is very intelligent.

          b. Rachel is very intelligent. (Ariel 1988:68)

B.a. There is this woman Iknow. She is very intelligent.

          b. That woman over there is veryintelligent. (Ariel 1988:68)

根据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A例b句的Rachel(名)是低可及度标记,a句的That woman over there(远指词 + 名词 + 限定成分)是中等可及度标记,相比之下,b句更恰当,因为a句在此语境下会对听话人生误导;B例b句的That woman overthere(远指词 + 名词 + 限定成分)是中等可及度标记,a句的She是高可及度标记,相比之下,b句更恰当,因为a句在此语境下会对听话人生误导。Mira Ariel的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与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4](theory of relevance)是一致的。

根据关联准则,信息可及度高的标记需要较少的词汇信息和最低限度的语境扩展。因此,听话人要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获得较大的认知效果;相反,信息可及度低的标记则必须负载更多的词汇信息对语境内容加以最大限度的扩展。因此,听话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我们可以从Ariel有关指称语与信息可及度的研究中得出如下的启示:(1)如果说话人使用的指示标记不明确,或有意无意地在指示信息上含糊其辞,就会造成沟通不畅的交际结果;(2)要想成功传递不可及或可及度低的信息,说话人只能通过增加语标的词汇信息来丰富语境内容,如说话人可使用the man who left us来扩展the man的语境信息,用this hat来丰富this的语境内容。就逻辑语义的角度而言,这些增补的词汇信息没有任何交际价值,甚至是冗余信息。但是,从语用角度看,说话人须根据信息可及度的高低来决定和组织话语,因此语标长短的选取就理应成为说话人的重要语用手段。

 

五 构式“there-be”的语法化及构式变化

简而言之,语法化指实词虚化,英语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实义动词go虚化为构式be going to。语法化现象表明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外的因素,如人的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我们以下面几个例句简要说明构式there-be的语法化过程:

A. The dictionary you areafter is over there.

B. There goes the bell.

C. There is a forest far awayfrom here.

D. There is a soldier overthere with a gun in his hand.

A例中的there是远指处所副词,B例中的there表示远指处所的意思已不十分明显,C例与D例中的there指代处所的词义已完全丧失。因此,从A例到D例的衍化符合语法化的渐变原则,即语法化是个渐变连续统。我们可通过C例与D例来证明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现象,即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后,多少还保持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C例名词后的修饰语far away from here与D例中的over there表明there语法化后,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副词there的语义,即是一个表处所的远指词,与表处所的近指词here在语义上是相对立的。

E. a. Long, longago there lived a king.

        b. There stands a tree in front of ourclassroom building.

        c. There lies a stream between the twovillages.

        d. There appears a smile on her face.

        e. There remains nothing more to be done.

        f. There exist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question.

        g. Then there came a knock at the door.

        h. At a later stage there arose new problemswhich seemed insoluble.

        i. There followed an uncomfortable silence.

E例的九个句子都可用there-be构式来改写,意思保持不变,改写后的句子如下:

            a. Long,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b. There is a treein front of our classroom building.

c. There is astream between the two villages.

d. There is a smileon her face.

e. There is nothingmore to be done.

f. There are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question.

g. Then there was aknock at the door.

h. At a later stagethere were new problems which seemed insoluble.

i. There was anuncomfortable silence.

但是,这些句式能被改写,仅能表明there-be构式同它们在表达形式与语义方面相同,其使用并不能成为该构式就是存在句的证据;相反,构式中的be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恰好能表明be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学说认为,实词在平行语法化过程中必须遵循择一原则,即词汇的虚化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因为动词live、stand、remain、exist、come、arise、follow、lie和appear等的使用范围与使用频率都受到极大限制,其实词语义很难得到进一步虚化。相比之下,be的使用范围广且使用频率高,因而语法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Traugott(2013)认为,一个构式的形成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构式经历语法化后,语义逐渐衰减,同时对构式的依赖程度却随之增加;(2)因语法化,构式的语义逐渐消减,同时语用范围却得到进一步扩展;(3)有两个因素始终伴随构式语法化的全过程,即重新分析和类推。

作为构式,there-be也具有上文提及的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构式there-be的语法化程度高,独立性非常强。构式there-be可以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和完成时,例如:

F.a. There is ateacher and som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b. 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door.

            c. There is going to be a meeting tonight.

            d. There has been a girl waiting for you atthe gate.

there-be也可以同各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连用,例如:

G.a. There may be acigarette in the box.

             b. There must be some cakes on the table.

             c. There used to be a hospital there beforethe war.

             d. There happened to be a bus nearby.

构式there-be是不可及信息标记,是说话人向听话人递新信息的一种语用手段;特指问句的语用功能是说话人向听话人征询信息。因此,这类句式中不可能存在对听话人来说是不可及的信息。下列例句b中的there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不能超越该构式的语用范围,去充当可及信息的标记。

H.a. There is a cupon the table.

             b. What’s (there) on the table?

I. a. There is a boyin the house?

            b. Who is (there) in the house?

J.a. There arethree apples on the table.

            b. Where are (there) the three apples? Theyare on the table.

K.a. There is a carunder the tree.

            b. Where is (there) the car? It’s under thetree.

再者,构式there-be的语用范围较广,例如:

   L.a. I never dreamed of therebeing any good chance for me.

            b. There being nothing else to do, we wenthome.

            c. The teacher was waiting for there to becomplete silence.

            d. People don’t want there to be another war.

            e. There being a bus stop near my house is agreat advantage.

            f. It’s impossible for there to be any more.

如上诸例所示,there-be构式在a句以动名词短语形式充当动词宾语,在b句中以现在分词短语形式充当独立主格,在c句中以动词不定式短语形式充当介词宾语,在d句中以动词不定式短语形式充当动词宾语,在e句中以动名词短语形式充当主语,在f句中以动词不定式复合结构充当主语。

最后,构式there-be在具体语境下使用,也总离不开重新分析和类推。作为一个无任何实体语义的语符,该构式被置于不定名词或短语之前,be的词形变化就是重新分析的结果,即构式there-be本身就是符号,所以符号的变化只能由结构外的因素,即其后的不定名词或短语来决定,例如:

M.a. There is someapple juice in the bottle.

              b. There are some strangers in the streets.

              c. There is an ashtray and two bottles onthe shelf.

              d. There are two bottles and an ashtray onthe shelf.

构式there-be经历重新分析,决定了be的词形变化。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因受英语句法规则的影响,即动词前的成分或句首成分一般被视为句子的主语,因此含有构式there-be的句子在变为问句或作简短答语时,there被类推成为句子主语,如下诸例所示:

N.a. Isthere a cake on the table?

             b. Yes, there is. / No, there isn’t.

O.a. Will there bea party tonight?

             b. Yes, there will. / No, there won’t.

 

六 问题的解决

根据信息可及性理论,构式there-be实质上是不可及信息的标记。说话人过它来对新信息加以编码,目的是向听话人明示所传递信息的性质是不可及的。与此同时,听话人则通过该语标推知这一信息是未知信息,随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丰富这一信息的语境内容,从而确保能成功对此信息进行解码。因此,对于该构式当前研究的问题,笔者冒昧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既然构式there-be是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因此这一问题的解答是a book对听话人来说是不可及信息,构式there-be是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同理,the book对听话人来说是可及信息,因此there is the book这一表达是自相矛盾的。

(2)构式there-be与其它构式一样,也经历了语法化和构式变化,详见第5节讨论。人们之所以选择there-be作为不可及信息的标记,是因为there作为处所远指词,其可及性程度要比here及that place、this place、that、this等要低,因此比其它词或表达更有资格来执行这一任务。

(3)既然构式there-be是新信息的标记,那么把含有构式there-be的句子看成“存在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构式there-be中的be可以被“存现”动词live、stand、remain、 exist、come、arise、follow、lie和appear替换是该构式发生语法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平行虚化,详细谈论可参见第5节。

(4)认为构式there-be是倒装结构很明显也是不恰当的。对本文第3节F例的正确解释是there is abicycle 是新信息标记,句末的there才是地点状语副词。

(5)既然证明there-be是语法化了的构式,那么对构式中的词性、语义及句法功能等问题的讨论就变得毫无意义。构式一旦固化后,人们在使用时会对其加以重新分析与类推,因此便出现构式there-be因后接名词或短语的单复数而随之变化,有关谈论可参见第5节。至于英语附加问句中不用代词而用there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该构式的生成机制及语用功能中找到答案。构式there-be是不可及信息标记,而代词是可及度较高的标记,二者的句法地位是互补的,即不可共现,因此含有新信息语标的附加问句只能使用there, 而不能用代词。

(6)根据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我们可以还原这两句话的真实语境。There havebeen many such constructions 对听话人来说一定是新信息,而直接用many suchconstructions 这一结构表明对听话人来说这是已知信息。

 

七 汉语例证

MiraAriel(1988)认为,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如前文所述,在英语中,当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时,就必须借助构式there-be来丰富和扩展语境信息;听话人同样要依靠这一语用手段来对未知信息加以识别与解码。

在汉语里,当说话人认为某一信息对听话人来说是不可及的话,一般会用构式“有……”向听话人挑明该信息的不可及性,因此构式“有……”是汉语的不可及信息标记。譬如,在日常会话中,我们说“有人来了”,而不说“人来了”。根据信息可及度标记理论,对听话人来说,“人”是结构中的未知信息,而新信息的标记是“有人”,因此在此语境下,“有人来了”才是可接受的表达。再比如,假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应邀分别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做学术报告,两个院系在向学生口头宣布同样的讲座消息时,会选择可及度不同的标记,例如:

甲:【文学院】今天下午,有一位来自北外名叫刘润清的著名语言学教授,给我们做关于“外国语言学及流派”的讲座。

乙:【外语学院】今天下午,刘润清教授将给我们做关于“外国语言学及流派”的讲座。

由此可见,汉语构式“有……”与英语构式there-be一样,都是未知信息或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在《论语》中,说话人也是通过这一构式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如:

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1.1)

丁:子贡曰:“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罕篇9.13)

戊:子贡问曰:“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15.24)

以上三句使用新信息的标记分别是“有朋”“有美玉”和“有一言”,说明其对听话人来说都是不可及信息。在《论语》中,当说话人认为某个人对听话人来说是陌生的话,就使用“有+ 姓名 + 者”这一未知信息标记,如:

己: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篇6.3)

庚: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澹台灭明,行事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雍也篇6.14)

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篇11.7)

 

八 结语

MiraAriel的信息可及性理论与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一样,都是从语用角度分析话语,两者都有重大的使用价值,但这两个理论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人们可以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且有时还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向听话人暗示言外之意。与此相反,说话人根据信息可及度来选择相应的标记这一原则是不能破坏的,否则发出的信息只会误导听话人。例如,我们不能说a book is on the desk,也不能说there is the bookon the desk,而只能说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信息可及性理论不仅能解释信息在句子层面的传递与接收,它同样能说明在篇章层面对新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1.1)在句子层面上,“有朋”是不可及信息的标记;从篇章层面上看,孔子之所以能成功地使听话人认可并赞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抽象而深奥的观念,就是因为他连续使用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形象生动的新信息标记而产生的语用效果。此外,前后两句之间存在文本信息互文关系,从而为两句之间的解读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就是关联理论言之的付出较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一原则。

信息可及性理论不仅让我们认清了构式there-be的真面目,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抓住语言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就必须对该现象加以语用分析。假设我们在讲述一则童话故事,两只老鼠正准备出门去主人家的餐厅用餐。突然,走在前面的老鼠对后边的老鼠说:“there is a cat on the mattress”,随后两只老鼠飞快地跑走了。从逻辑语义角度看,这句话只是一个具有真假值的述说句,但从语用角度分析,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语用信息:说话人选择there is a cat这一构式表明这只猫是后边的老鼠从未见过的;两只老鼠的共有知识是:猫是它们的天敌;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此话语的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警告”;其施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是这一话语让双方都感觉到恐惧并一起匆忙逃跑。



[1] T=trigger(触发语)、t=transition(过渡)、F=figure(图形)、G=ground(背景)。

[2]文中没有标明出处的句子均为笔者自行收集,特此说明。

[3] Ø表示在一定的语境下,说话人不用指称语,而是借助手势等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如:(on a packet of pills): Ø contains methanol.Open Ø with care. 有时Ø也指名称的省略,如:This(meeting) is quite interesting. (Ariel 1988:68)

[4] Sperber & Wilson(1986/1995) 将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与说话人有关,后者则与听话人有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示意过程,即说话人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示出来。从听话人角度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去推导说话人的交际意图。